《庶女对簿族会》是一部让人陷入沉思的古代言情小说,由作家一点儿意思创作。故事主角阿秀林薇徐三的命运与爱情、友情和家庭纠结在一起,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世界观。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精心构建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只是不愿它落在会伤你的手里。”我点头。她笑了一下,很浅:“我进门那年,他把玉从匣里拿出来,说有合当合。合不合,都在心里,……。

林薇的脸刷白了下去。她咬了咬唇,像要说什么,终究没吐出。继母还在撑着,
不紧不慢起身,向长辈一一行礼,谢了“公断”。我知道这不过是第一道闸,后头还有急流。
可当两名族人走上前来,从林薇手里接过那半块玉佩,转身交给长辈时,
我的心还是忍不住震了一下。玉在掌间传递,最后被放入一只旧木匣里,匣盖阖合,
发出极轻的一声,像一粒尘落在水面。散堂的时候,香已燃到末梢。人群往外流,
我站在廊下,背靠柱,手掌贴着柱身冰凉的纹。我本想立即回东院,却被顾延拦住。
他站在阴影里,声音压得很低:“下一步,不在堂上。”我看着他,没说话。他把目光移开,
像怕被我看穿,“有人不服,会从你娘那一头下手。”他话一落,便退开,
背影融进走廊的暗。我心口一紧,几乎是一步跨了三步地回东院。门内的灯还亮着,
映得窗纸如水。阿秀一见我,先是眼里一亮,随即慌起来:“娘子那边喘得重,
刚才又发了热。”我走到内间,母亲的手比上午更凉,她眼睛半合,
像还在同什么看不见的东西讲理。我坐下,握住她的指,低声说:“娘,快了。
”她努力看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像要笑。我把披风解下来,搭在她脚上,吩咐阿秀去煎药。
屋里安静得像停了风,我把两块玉佩取出来,放在掌心里并了一并。边缘对上,
裂口完完好好。我忽然把它们又分开,分别放回两处。灯焰灭了一下,又跳起来。
廊下有人匆匆跑过,脚步在湿滑的石上打滑,发出极短的轻响。我抬头,
觉得这声音有一点熟——像祠堂钟声落在水里,溅起看不见的波。夜里药香薄得像纸,
窗纸上趴着一小团月光,轻轻扑腾。我守在床沿,听母亲胸腔里那口气来来去去,
像风在竹林里折回。阿秀悄悄进来,把汤盅搁在几上,我抬手示意她别出声。
母亲睫毛颤了颤,睁开眼看我,眼底的神色很清,像见过一场大雪之后的天。“别怕。
”她说,嗓子很轻,像落灰。我把她的手握住,抵在掌心里暖。“娘歇着。”她看着我半晌,
像在辨别什么,才又开口:“那半块玉,收好。不是为了你去争什么,
只是不愿它落在会伤你的手里。”我点头。她笑了一下,很浅:“我进门那年,
他把玉从匣里拿出来,说有合当合。合不合,都在心里,不在玉上。”她说着,
嘴角轻轻一动,像要再说点什么,却只咳了两声。我递水喂她,她饮了一口,眼神安下来,
手指在我掌心里慢慢松开。外头的风吹过回廊,铃子叮了一下。母亲的呼吸忽然很稳,
稳得不像在病里。我把被角掖好,坐回去,手还握着她的手。那只手柔软、轻、带着一点凉,
我把它贴在脸侧,又放回被面。她的目光在我肩上停了一息,似乎看到了她想看的东西,
然后就缓缓合上了眼。天色一点点发白时,母亲的手已经完全冷了。我没哭。眼睛像被冻住,
脑子里反倒清亮。我替她理发、换衣,叫礼仪先生来定日。邻里早起烧水的人从巷口看过来,
低低问候。我一一答,声音平平,不轻也不重。阿秀哭得脸红,我握住她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