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共3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共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此,感谢网友“zhangsheng2468”投稿本文!

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

篇1: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

—、从朗读、关注诗歌语言本身进行鉴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杜甫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积淀诗歌精髓是何等的重要!学生只有在大量的反复的含英咀华中才能感悟到诗歌的音韵及蕴含的文化特质,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富于音乐美。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中通过不断的诵读,才会逐渐唤起自己的审美敏感,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诗歌的语言上,这样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的内涵,逐步达到意到情浓的境界,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会随时日递增。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字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安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不反复朗读,不关注诗歌语言,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是很难把握的。

二、从捕捉情感信息入手进行鉴赏

“诗言志”,“歌咏怀”。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情,予以仔细推敲,这样才会抓住诗歌的情感脉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送别之人是武判官;事件是诗人在边塞给其饯行;所牵扯的物有:“白草”“飞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百丈冰”“愁云”“胡琴”“琵琶”“羌笛”“辕门”“红旗”“天山”“路”“马蹄印”等;描写的景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以及“雪满天山”和“山回路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这些人、事、物、景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本诗蕴藉的情感脉络:在风雪肆虐的边塞,诗人和将士们演奏着异乡的乐器为朋友饯行,他要回去了,自己能不思乡吗?山回路转,诗人仍伫立风雪中,看到一行长长的马蹄印,他内心的情感能不挣扎吗?结尾之处诗人为读者留下了开阔的艺术空白,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只要抓住诗歌当中的人、事、物、景这四个要素,诗歌的第五个要素———“情”也会呼之欲出。

三、从形象美入手进行鉴赏

诗歌往往也会以形象感染读者。尽管诗歌语言简练,但如果仔细捕捉,有些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也会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内容。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寥寥数字就把一个踽踽独行在废弃的古道上,迎着吹来的凛冽西风,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马的游子推到了我们读者的面前,这样的铺垫不难让读者领悟此诗的主旨:“断肠人在天涯”。所以,诗歌或三言两语,或点滴之笔都能让其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从而达到鉴赏诗歌内涵的目的。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鉴赏

诗歌需要想象,否则囿于其表象,诗味会支离破碎。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利用诗人为我们创造的生动形象、感人的意境去展开想象,这样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如果我们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本来是个冰雪世界,可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那么边塞雪花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我们就会不难理解,同时诗人想要营造的塞外奇寒瑰丽的景象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因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最高境界。总之,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课堂上积累的鉴赏知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当其和具体诗歌相遇时学生仍然会力不从心,只有不断尝试着去品鉴赏析,学生的鉴赏能力才会形成自己的体系,也会在日积月累中得以提高。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经常动笔写一些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在不断练笔的过程中其鉴赏水平也会日见功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去图书室、电脑上查找有关诗歌鉴赏的资料,多看诗、谈诗、用诗,在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其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才会真正提升。

篇2:诗歌语言的鉴赏与运用教学方案

诗歌语言的鉴赏与运用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改诗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改诗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少年情怀都是诗”系列活动课共四次:读诗——赏诗——写诗——改诗,分别渗透诗歌意象、诗歌抒情方式、细节描写及诗歌语言鉴赏四个方面的知识。在这一节课前,已经进行了前三个活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2、全班同学自选一张照片,为照片配一首短诗。

3、预习扩展阅读《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划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在旁边写上感悟或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二、结合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发言:

你最喜欢四首诗歌中的那个句子或词语,为什么?

三、大家齐来改

以一首学生的诗歌作品为例,请大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引出诗歌在语言上的四个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音乐性。

四、改诗活动

把课后为相片配的短诗交错发到小组,以诗歌语言的四个特点为标准,小组讨论,对诗歌进行修改。小组展示修改后的诗歌,讲出修改的理由。

篇3:浅谈比较法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范文网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家作品的个性差异,而且还能使他们更直接地学到有关鉴赏的知识和方法;既有助于教师走出“贴标签”式的鉴赏教学困境,又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 诗歌《再别康桥》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范文大全

★ 诗歌的鉴赏和教学论文

★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 俄语诗歌鉴赏:Любочка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 诗歌鉴赏:蒲公英

相关推荐